2025-03-24
【校園新聞】「Balint 醫病關係團體」──王盈彬醫師帶來的實務操作與理論反思
【輔導與諮商碩士學位學程訊】
輔諮碩於21日舉辦線上講座,邀請王盈彬醫師分享「Balint 醫病關係團體」的運作原理與實務應用。本場講座由吳珮瑀教授主持,吸引多位學生與專業人員參與,討論氣氛熱烈,從理論理解到實作演練,學員們獲益豐富。
Balint 醫病關係團體:理論架構與臨床應用的交織
講座開場,王醫師簡介了 Balint 團體的理論,並強調這一方法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關注病人症狀的治療,更關注治療過程中醫病關係的形成與發展。王醫師指出, Balint 團體的目的在於幫助醫療專業人員反思自己在治療過程中的情感反應與無意識的投射,從而提升專業的自我覺察和人際互動品質。
三階段實作:從個案分享到集體反思
隨後,王醫師進入了 Balint 團體的三階段操作,讓參與者進行實際體驗。首先,王醫師邀請一位自願的學員分享自己在實務中遇到的困境,描述了個案的情況以及自己面臨的挑戰,例如如何在協助過程中聚焦問題,並幫助助人者在工作中找到合適的切入點。這是第一階段的核心——工作報告,角色為助人者的同學簡明扼要地呈現了自己遇到的困難,並提出了自己在協助過程中的疑惑。
進入第二階段後,其他團體成員根據助人者報告內容進行了問題詢問,展開一系列開放式的提問,旨在引導助人者從不同角度探索個案的背景與情感動態。這一階段的目的是收集更多資料,幫助個案和助人者梳理問題的核心,而不是單純地尋求答案。
第三階段則是概念化,團體成員開始對個案進行討論,幫助助人者發現自己可能忽略的資訊和協助過程中的潛在切入點。在這一階段,王醫師特別強調了「自由懸浮的注意力」的概念,提醒大家在探索過程相對的兩人所關注的焦點可能有所不同,藉由互動中逐漸地深入了解,有了聚焦的可能,而多數專業工作都有理解不足或忽略與自身觀點不同的他人世界等議題,Balint團體幫助我們保持對協助過程中充分而客觀理解個案的可能性。
王醫師指出,這三個階段的核心價值並非尋找簡單的答案,而是通過集體的討論與反思,幫助助人者和個案發現新的視角和行動方向。特別是對於助人者來說,這是一個對自己情感反應的深刻覺察過程,有助於更有效地進行後續的協助。
結語:深度反思與學術實踐的橋樑
此次講座不僅帶來了 Balint 醫病關係團體的理論介紹,更通過實作演練讓學員們親身體驗了這一方法的實際操作。王盈彬醫師以其專業的知識和豐富的臨床經驗,讓大家對 Balint 團體的運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並啟發了學生在未來實務工作過程中如何有效運用這類同儕支持的團體運作模式,提升專業工作品質與自我照顧。
輔諮碩將持續舉辦此類理論與實務相結合的活動,為學員提供更多學習與成長的機會,並促進學術界與實務界的深度對話。
(撰文:連o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