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與諮商碩士學位學程訊】
本學期由輔諮碩士班主辦的「認識 BION 團體與團體關係」工作坊於18日順利舉行。本次講座邀請大隱心理諮商所許明輝博士擔任講者與團體顧問,帶領參與者實際體驗並反思團體中潛藏的動力與情感歷程,深入理解精神分析在團體治療中的應用。
體驗式學習作為進入團體動力的入口
本場講座採三階段設計:首先由許博士介紹 Bion 精神分析觀點與Tavistock傳統中的團體關係理論,聚焦於 BART 理論四構面——界線(Boundary)、權威(Authority)、角色(Role)、任務(Task)。許博士強調,這四個面向提供了理解團體此時此地(here-and-now)動力的基本架構,並指出:「學習團體關係最好的方式,是透過親身體驗。」
聚焦此時此地的現場感:大團體體驗
第二階段為核心的大團體體驗。參與者進入一個未設領導的結構中,嘗試在模糊的情境中理解彼此角色、權力動態與團體整體的情緒氣氛。顧問角色由許博士擔任,過程中他不時回饋對團體動力的觀察,而非主導性引導,讓參與者能自行察覺與體驗。整體氛圍從初始的安靜觀望,到後來的發言與互動,逐步揭示出團體對於「誰擁有權威與話語權」的高度敏感與焦慮。
有學員幽默地回應:「這個過程好像狼人殺,誰拿到話語權,誰就可能成為眾矢之的。」這句話生動點出團體中對於權威的雙重情感——渴望掌握、又害怕被檢視。另一位學員則分享:「我一直想開口,但也很怕說錯話,怕被認定成什麼角色。」這些真實的回饋,正呼應了 BION 所言「生存任務」中的焦慮因應機轉。
更值得關注的是,此次團體互動強烈反映出華人文化對於人際和諧與情緒照顧的重視。多數成員傾向避免直接衝突,表現出對彼此情緒的敏銳與保護傾向,即使有困惑或不滿,也選擇以旁敲側擊、含蓄回應的方式表達。這樣的文化特性,在面對需要直視角色定位與動力張力的場域時,成為學員反思的重要素材。
團體作為鏡面:角色、認同與情緒歷程的回顧
最後的回顧階段,學員被邀請反思自己在團體中的經驗與所擔任的角色。當被邀請以「動物」來比喻自己的團體角色,有成員以「貓咪」象徵自己在團體中感到安適,也有成員以「貓頭鷹」代表靜觀與評估,也有成員以「蜜蜂」比喻自己試圖照顧其他成員,各自的選擇透露了參與者對自身在群體中存在方式的深刻覺察。
許博士回應道:「我們每個人在團體中所扮演的角色,往往是調節焦慮的潛意識動力所驅動,這些角色未必是外界賦予,而是我們自己在系統中被啟動的部分。」這段分享引導學生從自我與系統互動的角度思考,不僅提升對自我覺察的深度,也加深了對心理動力學在團體實務中運作方式的理解。
此次 BION 團體工作坊不只是一次課堂經驗,更是一趟潛在動力場域的探索旅程。透過三階段的設計與系統性的概念支持,讓學生得以在安全、支持且具挑戰性的環境中學習如何觀看「群體中的自己」與「自己中的群體」。輔諮碩士班未來將持續開設融合理論與實務的體驗式學習機會,深化學生對團體諮商與精神分析視角的整合應用。
(撰文:連映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