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諮碩訊】
輔導與諮商碩士學位學程於4月14日與21日連續兩周舉辦「心理急救工作坊」,本次工作坊由修慧蘭教授特別邀請擁有豐富災難心理工作經驗的臺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理事長藍挹丰教授擔任講座,帶領學生進入創傷現場的情境,探索心理急救的實務與倫理,並透過模擬演練強化實務應變能力。
心理急救:災後應變中不可或缺的支持
當災難與重大創傷事件發生時,心理急救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近年來,全球面對天災人禍、疫情衝擊與突發公共事件的頻率日益升高,也更加凸顯「心理急救」(Psychological First Aid, PFA)在災後應變中的重要性。
理念建立:心理急救不等於心理治療,重在「廣面向的評估」
首先由藍教授系統性介紹心理急救的概念與核心原則。他強調,心理急救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心理治療或諮商,而是一種在危機發生後立即提供穩定、支持與資源連結的心理協助方式。它的設計初衷在於協助受災者安全度過事件初期、減少心理困擾、促進功能恢復與後續復原。在操作層面上,心理急救避免深入探索受災者創傷經驗,而是以「廣面向的評估」為原則,快速掌握個案在安全感、生理需求、情緒反應、社會支持與功能狀態等層面的整體狀況。此類評估並非診斷性探查,而是為後續介入或資源轉介提供基礎依據,確保支持行動符合受災者當下的實際需要與心理承受力。
關注第一線工作者:同樣需要支持與穩定
除了面對倖存者與其家庭,心理急救亦強調對「第一線人員」的支持與照顧。藍教授分享,在許多重大災難現場,如空難、火災、震災或群體自殺事件中,參與搶救與安置的警消、醫護人員、社工與志工,往往在高強度任務中面臨強烈的情緒衝擊與身心耗損。因此,心理急救也涵蓋了對應變人員本身的心理保護與陪伴,幫助他們有空間釋放情緒、覺察壓力來源,並適時調整介入角色,避免二度創傷與耗竭。
實務演練:身歷其境的模擬學習
工作坊也安排了實務演練活動,讓學生有機會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地應對能力。藍教授列出了多種情境,讓參與學生分組進行討論,並上臺進行模擬演練,結束後則進行回饋與討論。透過這樣反覆的模擬與觀察回饋,讓學生提升心理急救的實作技巧。
學生收穫:穩定與陪伴,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支持
這場工作坊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災難心理應對相關理論與知識,更打破對於「專業介入」的單一想像。學生在實務演練過程中發現,在創傷現場,往往沒有完美的對話、沒有標準的答案,但「穩定的陪伴」、「誠懇的傾聽」與「適時的資源連結」,往往是帶來心靈安定感的關鍵。
(撰文:吳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