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諮碩訊】
由輔導與諮商碩士學位學程主辦的「自體心理學的人格發展觀」教育專題講座於 15日順利舉行,由吳珮瑀教授主講,深入解析 Heinz Kohut自體心理學的核心理念與其對現代心理治療的貢獻。
精神分析視野下的轉向:從驅力到關係
吳教授首先簡介自體心理學的理論背景,指出此一取向源於古典精神分析理論,卻突破其強調本能與驅力的限制,將「自體(self)」視為人格發展的核心結構。Heinz Kohut認為,驅力的產生並非原初的心理動力,而是源自於早期「自體—自體客體」關係中的神入失敗(empathic failure)。這一觀點不僅挑戰了古典精神分析對本能的重視,更為後世建立了以關係為本的心理治療視野。
從自戀狀態到統整自體的發展歷程
講座中,吳教授詳盡介紹Kohut提出的自體發展歷程。嬰兒初期處於原初自戀狀態,其核心自體(nuclear self)分裂出誇大自體與理想化雙親意象兩部分,並與孿生需求,形成所謂「三極自體(tripolar self)」。這些需求若在成長過程中能被恰當回應與承接,便可透過鏡映、理想化與孿生等移情關係,發展出穩健的統整自體(cohesive self)。
吳教授強調:「療癒從理解與情感而來。當個體在關係中感受到被真正理解,心理空間才得以開闊,內在的成長動能才會被喚起。」
治療的觀點與方法:鏡映、理想化、恰到好處的挫折與蛻變內化作用
在治療觀點上,自體心理學強調治療師作為自體客體的功能角色,透過同調(attunement)與適時的「恰到好處的挫折(optimal frustration)」,幫助個案內化出穩定與支持性自體結構。這與古典精神分析中強調的中立與詮釋立場有本質上的差異,更重視治療歷程中人我關係的真實與回應性。
此外,吳教授也談及自體崩解(self disintegration)與自體疾患(self disorder)概念,強調此一理論特別適用於理解當代個體在自尊調節、意義感缺乏與關係困難等層面所面臨的困境。她引用Kohut的名言作結:「若一個人要經驗自己在時空中是一個完整而和諧的個體,則他一生中必須不斷感受到來自環境中的理解、理想化與接納。」
本次講座不僅釐清了自體心理學與其他精神分析學派的差異,更讓參與同學深入思考人格發展的重要基礎與治療工作的理論架構。政大輔諮碩士班將持續推動理論與實務結合的學術活動,培養具備深刻理解與臨床敏銳度的心理專業人才。
(撰文/攝影:連映瑄/許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