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Hide Right Push Menu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專業資訊

首頁 / 最新消息 / 專業資訊
::: :::
日期:2025-09-30

輔導與諮商碩士學位學程於9月25日舉辦專題演講,邀請英國愛丁堡大學健康社會科學院諮商研究博士、兼具哲學訓練與臨床實務經驗的陳牧凡助理教授,以「代間遺緒之存在處境探究」為題,分享其對跨世代創傷經驗的深刻觀察與理論反思。

此次演講由學程主任胡悅倫教授主持。陳教授從實務臨床出發,結合現象學、人文社會及心理動力觀點,提出「創傷處境(trauma situation)」的概念框架,主張以去病理化、處境化的視角理解代間經驗,並指出大型政治暴力與社會創傷往往在個人、家庭、社群乃至國家層次交織影響,應被整體性看見與回應。

陳教授以二戰後北美精神醫學對倖存者後代臨床樣貌的觀察為例,說明歷史創傷如何在後代身上顯現為認同掙扎、災難敏感與親密關係困難,他也提醒,相關量化研究結果常存在爭議,不應將後代簡化為「創傷的受害者」,更要重視「韌性的傳遞」與適應的可能。

在理論層面上,陳教授介紹了「密室語言學(cryptonymy)」與「幽靈纏繞學/鬼鬧學(hauntology)」等概念,具象描繪創傷如何潛伏於沉默之中、在家庭與社群間無聲流轉。他指出,創傷者經常將無法言說的記憶封存於「心靈的密室」,而這些被封存、未能被適當照顧的創傷記憶,可能會宛若幽靈般在社群或家族歷史中持續迴盪,直到被聆聽、接應和揭顯。

針對政治暴力的集體創傷,陳教授以臺灣的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歷史為例,強調這些歷史傷痕不僅限於特定家庭,而是整體社會當今所處的共同處境。他引用 Cherepanov 的「文化創傷(cultural trauma)」觀點,認為人類文化具備強大承載力,亦能將歷經苦難所萃取出的智慧與力量,代代相傳。

陳教授也結合現象學家海德格的「在世存有」觀點與心理學家 Stolorow 的理論,指出創傷往往源於困境中情緒無法被承接與理解,轉而變成無聲的痛苦,他呼籲臨床實務與教育工作應創造出對話空間,讓個人、家庭與集體記憶得以交匯與療癒。

在交流問答中,與會者關心如何在教育與研究現場處理政治敏感議題。對此,陳教授坦言,自己出發點並非政治,而是實務者的責任與人道關懷:猶如醫者誓詞的精神,我們應不分種族、不分政治、不分信仰、不分性別,受傷的人就值得被聽見與療癒。如果我們一開始就劃分界線,那麼療癒與陪伴的實踐就難以真正展開。

他也鼓勵教育學院師生與未來教育工作者,勇於探索「如何在教育場域談論與聽見歷史」的重要性,讓教育成為承接創傷、開啟理解與促進社會和解的重要媒介。

(撰稿:王怡心)

back to top
回首頁 政治大學 網站導覽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