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與諮商碩士學位學程訊】
「用意識作用研究意識作用,這可能嗎?」帶著這樣的問題,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李維倫12月10日為輔諮碩士班師生帶來了一場充滿哲思與啟發的講座——「現象學心理學方法論:從文獻閱讀到經驗分析」。在這場講座中,李維倫以現象學為基礎,引導大家重新審視自身經驗的本質,並挑戰心理學與哲學之間的界線。
意識與物質:哪一方主導現實?
講座開場,李維倫提出了耐人尋味的問題:「是物質作用產生了意識,還是意識先創造了物質?」隨後,他用現象學的關鍵概念——「置入括號」(epoché),帶領大家思考如何從日常經驗中暫時撇開實存,專注於我們如何感知與建構世界的過程。他指出:「我們的身分,更多時候是被我們所面對的對象定義,而非完全由自我決定。」
這樣的觀點打破了許多人對自我與世界的固有認知,也激發了現場學生對意識與物質關係的深層思考。對於研究生而言,這無疑為質性研究的設計提供了新的視角。
從質性研究看「長照殺人」的社會議題
在講座的另一重點,李維倫透過和與會學生討論成年已婚男性照顧失智長者的質性研究,探討了家庭主義框架下的長照挑戰。他強調,長期照護者往往是社會弱勢,如女性、單身者或收入較低者,這樣的結構性問題反映在「長照殺人」這類極端現象上。
李維倫的分析指出,研究者需要從個體經驗出發,進一步挖掘背後的社會脈絡,並將研究結果轉化為能引發公共討論的議題。他的這一觀點提醒與會者,心理學研究的價值不僅在於理解個體,也在於促進更廣泛的社會變革。
教育的安排與學習的負擔:對未來的反思
李維倫還特別提到,當學習安排越來越精密時,學習者卻可能被過早地賦予責任,這會對個人的心理成長,產生長期影響。他反思道:「學習者不應只是接受安排的對象,否則未來對他們來說可能是負擔,而非期待。」
這樣的討論不僅僅限於教育現場,更拓展到如何重新審視對學習、成長與責任的理解。現場許多學生表示,這一段分享讓自己開始重新思考,在學術與實務工作中的角色定位。
意識、經驗與公共價值的對話
整場講座下來,李維倫以清晰且極富哲理的闡釋,引導聽眾穿梭於現象學的理論與日常生活經驗之間。他不斷強調,研究的核心不僅在於理解個體經驗,更在於將這些經驗轉化為公共價值。他說:「即便是一段自我敘述的研究,最後也應成為一個能引發社會反思的議題。」
講座結束後,學生們踴躍提問,從現象學的方法論到長照議題的實務挑戰,討論熱烈。許瀚同學表示:「李教授的分享讓我理解到,研究的本質不只是回答學術問題,更是探索我們如何以研究改變社會。」
讓研究為生活發聲
此次講座不僅是一次理論的探索,更是一次深入生活的反思。李維倫以現象學為切入點,讓與會者看到心理學研究的更多可能性——它不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種為生活發聲的方式。輔諮碩士班將持續舉辦此類學術與實務結合的活動,為學生提供多元的學習平臺,讓研究真正融入生活,改變生活。(撰文:連映瑄)